首 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宣传教育
研制核武,他隐姓埋名26年
来源:区保密局网站 日期:2017-10-20

为研制核武,他隐姓埋名26

     王婉

 

“这次是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我背后的窗玻璃哗哗地落了下来,我感到,整个大楼都在震动,全身都在摇晃。我赶紧走到大门后面,拉下了实验室的总电闸……”

2010年,一部根据自身经历撰写,展现我国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11厂真实情况的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禁地青春》问世。作者魏世杰,在国防科研战线工作了26个年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那片广袤高原上鲜为人知的神秘基地,承载了这位核武老人太多的回忆。

1964年,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相关部门在政治和业务方面反复筛查,最终找到他和一名同学,向两人推荐了一份“神秘”的工作,却并未透露具体的工作内容,只知道需要远赴青海。

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221基地,有工事、电网、哨所,却在地图上找不到坐标,目之所及,警卫兵枪上的刺刀寒光闪闪。三个月的保密教育结束后,魏世杰和一同被招进“九院”的几百名大学毕业生一起,正式进入核武器基地工作。初入211厂,他们除了每天重复着测试实验外,对于工作目的和这片神秘禁区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

基地处处张贴着保密标语和保密守则,“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样的保密纪律渐渐印刻在魏世杰心中,同事之间也形成不谈工作的默契。每天上班从一个未拆封的保密包开始,下班再把所有工作资料装进保密包,用铅泥封印。所有人都把秘密放在研究室。

魏世杰说,“原子弹”三个字在基地里是绝对禁忌,即使是办公室里坐对桌的同事,也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内容。开会时,领导提到“原子弹”,都用“我们的产品”代替。在“九院”的那些年中,从来没有一个领导正式告诉过他,他们是干什么的。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魏世杰和一些从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渐渐明白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依旧无人说破。外面有人追问魏世杰211厂是做什么的,他便回答是生产剪羊毛的机械设备的。而魏世杰的工作不仅要绝对保密且随时都有危险。他所在的二分厂,是221基地的核心科研生产部门之一。在爆破部件组工作的他,负责研制核武器的炸药部件。由于高能炸药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可能,他所在的部门几乎是最危险的部门。也正是在这里,魏世杰真正体会了“粉身碎骨”的含义。

1969年的一天,魏世杰所在分厂的229车间突然发生爆炸,顷刻间,车间被夷为平地,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一幸免。震天动地的巨响迅即传到距离事故现场不远的魏世杰所在的工作地点,他背后的窗玻璃落了一地,整个大楼筛起了“筛子”。

尽管知道爆炸威力很大,现场的情形还是让魏世杰震惊不已:每一块砖头都被炸得粉碎,似乎那里本就没有一座钢筋水泥的工号。魏世杰和同事们只能在砖瓦碎末中寻找被炸同事已经粉身碎骨的遗骸。

同事的意外牺牲令魏世杰和其他同事悲痛不已,而他们中间却没有一个人想调走,离开这个充满危险的神秘基地。对于他们来说,牺牲是光荣的,走了就是叛徒,是可耻的逃兵。

在极端保密和高度紧张的工作中,魏世杰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核武器研究的最前线恪尽职守,见证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而几次核试验成功,“九院”从不庆祝,好像没有这件事一样。更有一些同事,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就这样隐姓埋名26年,魏世杰为铸造国防核盾牌奉献了全部青春。退休后,他回到老家山东青岛。本该在家颐养天年,打击却接踵而至。他的儿子被查出先天性弱智,女儿患上精神分裂症,老伴不堪如此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也患上精神分裂症。已年过七旬的魏世杰,每天都要辛劳地照顾家中的三个病人。坚强的他不离不弃地撑起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

“我是鼓捣过26年核武器的倒霉老头儿。”乐观的魏世杰这样自嘲道。回想起曾经充满传奇与危险的经历,他说:“奉献本身就是快乐,无论任何时代,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摘自《保密工作》2017年第1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 追忆隐蔽战线上的温柔背影(2017-12-27)
· 防间不可忽视群众力量(2017-12-15)
·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用手机的泄密隐患(2017-10-10)
· 基层党委落实保密工作领导责任要砍好“三板斧”(2017-06-13)
· “测一测”测不得(2017-04-18)
28365365tw总部 版权所有